最近笔者体验了下朋友推荐的一款新晋社交app软件“摩擦”,在同微信、陌陌等LBS交友应用的两大标杆比较后,笔者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点或许解决了目前app面临的从online到offline的变现难题,同时,该功能也重新让人重新开始反思目前社交app(比如微信朋友圈)存在的一大循环式迷局:不断强加却虚妄的存“赞”感。
朋友圈的“点赞”:无处不在并四处泛滥
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在朋友圈用各种方式晒自己理想中的现实生活,P照、心灵鸡汤、星座贴、地理位置……而如此晒朋友圈的目的大致无非是向外界传递这几种信息:1、我过得比你好;2、我知道得比你多;3、我不仅过得比你好而且知道得也比你多。
好吧,笔者首先承认这是基于时代大背景下的举动。当工业社会进阶过渡至信息化社会之时,原本存在的传统流水线秩序、等级秩序等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网状结构连接的平等个体,当人人均成为意见领袖时,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呈爆发式的增强。
当然,单纯地讲,其或许是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赞”而已。从群组社交中,能吸引人扎堆的核心驱动力便是与我相关并有东西吸引我,所以有了依靠LBS或兴趣对群体的笼络。
从点赞方的角度上讲,对于点赞的原因,又无非基于以下几种情形:
1、讨好发布信息者,从而取悦对方,尤其是获得被暗恋者的青睐;
2、上级层面的“已阅”。像下级发加班状态,领导点赞表示已经看过发布的内容,并起到激励其他下级的目的;
3、其它一切流于表面的关系维护。这包括除第一、二点外的一切来自私交的、几面之缘的、没见面的、甚至类似僵尸粉的双方关系维护;
3、真心对内容表示认同感。当然你要知道,出自此动机者是极少数人。
所以说,点赞之举存在的意义依靠满足了人性深处的虚荣感来维系上述笼络力或者说是凝聚力的持续性存在。社交媒体上的数字存在已经产生了一个虚假的“ 安全泡沫”,而人类沉迷于生活在此泡沫里。“赞”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是一种社交货币,点赞背后是谁其实远不上赞的数量来得更现实。
正基于此点,引导了开篇提及的软件“摩擦”的送鲜花功能,其将流于表面的关系全部“变现筛选”。
从存“赞”感到存在感的路径借鉴
设想一下,倘若将点赞功能升级的话,那么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便是用户能在社交过程中由虚妄的存“赞”感上升至真金白银的存在感。
“摩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供社交软件借鉴的新思路。摩擦用一个叫做“鲜花”的功能实现了将点赞这种社交虚拟货币变现。该软件在尝试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好感度用虚拟鲜花来呈现,并实行1朵鲜花=1元人民币的奖励机制,倘若鲜花送出48小时内,对方无回应,鲜花将自动返回到送花人账号。
摩擦的鲜花功能以变现的方式或许捅破了点赞背后的虚假繁荣泡沫,当点赞同鲜花的用户数量做一统一对比时你便会发现或是天壤之别。这也是督促那些将存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在“数字自恋”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不过却是重要的一步。那句最经典的话话怎么说来着:“潮退之后,才能看到谁在裸泳。”而鲜花之后,才能看到有多少赞只是随声附和。,而随着泡沫破裂,用户或许也才会真正明白“数字自我”的世界中已被毫无瓜葛的照片、更新、赞以及评论所淹没、自己依然很孤独。
筛选机制:变现将促社交关系落地沉淀
当数字泡沫被捅破,存“赞”感演变至存在感之时,也意味着在浮躁的互联网世界里又诞生了一种新的筛选机制。
众所周知,相对于微信等主打熟人社交的强关系社交app而言,陌生人交友app天生就面临着两大“如何”难题:如何解决用户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及心理需求匹配度;二、如何实现online到offline的变现,在线下衍生更多的价值可能性。
很多社交软件与之相对的对策比如建兴趣类的群组和话题,或者基于地域空间的拉近,试图用任何共同特征成为人群扎堆的动因,可是不得不避免的一种情形是——点对面转换的用户,在发布骚扰信息时所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在群组、话题的抽象穷举之后,有效手段又将是什么?
摩擦中的“鲜花”功能事实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筛选机制,催化两名点对点用户之间关系的落地,尤其是针对陌生的异性朋友,双方之间的关系将因鲜花最终来确定在通过交友app能否达到外界所称的“仅有千分之一的超小约会成功率”,从而实现online到offline的变现。
按照陌生人交友app的这种思路,试想一下,倘若将类似功能移植到强关系连接的微信上面,当“赞”被赋予价值之时,那么你猜微信朋友圈又将会发生怎样的颠覆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