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及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摒弃原来“做大事、就高职”的老观念,树立了“行行建业、处处立业”的新择业观,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及选调生等多种形式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又作出部署,从 2008年起,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共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殷切召唤。高校毕业生要胸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积极响应号召,勇于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去施展才华。
到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首先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在基层、在艰苦地区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孤独都是对大学生生存能力和意志毅力的考验。因此,每一个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都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干工作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但既然我们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基层,就要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充实自己应该成为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追求。
其次,要认识到在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锻炼提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选择。各类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并不是一迈出校门就必然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担当起各种职责的人才。只有到困难的地方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和锻炼,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本领。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大学生离开“象牙塔”到基层工作,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社会,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可以更真切的体味基层的甘苦,可以更好的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这是值得大学生去认真学习的。大学生一定要正确审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即使有本科、硕士学历,那也只是掌握了相应程度的书本知识的证明。基层工作是纷繁复杂的,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还很缺乏实践的经验,唯有通过在基层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把自己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勇于实践,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再次,艰苦地区的基层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但是农村需要人才、农业需要科技、农民需要知识,艰苦地区更为明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工作,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渴求的,是时代的感召,是农村的呼唤,也是党的殷切期望。只要大学生勇于走向农村广阔天地,并付出艰苦努力,就可以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就会拥有光明的前途。
最后,艰苦地区的基层为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毛泽东同志讲过,“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大学生到基层,投身新农村建设,有用武之地,有施展平台,可以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带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也可以投身教育事业,扎根基层教书育人,为当地群众播撒希望;也可以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为基层群众解除病痛,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大学生到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创业的鲜活实例和成功实践证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干事有保障、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只要坚持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就会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就会在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才智和力量的过程中书写绚丽多姿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