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在一周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看完了这部90分钟的电影...在昨晚看到大结局后,蓦然回首,突然温情暖意袭来。
放牛班的春天,点开前,一度以为是一群豪放不羁的大学生的春天;亦或是刚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的影子...观影后再看看标题“放牛班”,回想起我们的童年岁月,不是都跟“放牛”有关吗?瞬间给了自己一淡淡的微笑...
看完后,似乎只有关于“爱”的主题萦绕在脑海。
初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其实Sara也不知晓,只是看了很多大咖的各种讲解论证罢了。但是Sara生活这么久,对“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表示认同的。
童年的我们,一切都是未定型的,所谓“三岁看老”这句俗语,在Sara的印象里,可能更多的是周遭的人对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而这周遭的人,更多的是父母,爷爷奶奶...这种时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后续的人生(当然,在后来的人生里,遇到的事,人也会对我们有影响)。
影响无处不在,如果投以爱,我们更多的是爱;如果投以恶,我们更多的是往坏的路上走...
记得马修初到学校当学监时,校长给他的指示就是“这帮小混蛋,就该罚,罚了,他们都不悔改的,所以妄想用赏来教育。也就有了犯错,处罚的由来”。而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下,学生更加的叛逆,唯恐不乱,你想怎么罚随你。即使头破血流也义无反顾的捣乱,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这可能也是因为打一开始,这帮学生就被定义为“问题学生”,那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回敬着...
记得去年过年期间,一次晚饭后,Sara去找朋友去散步。出了小区右拐,在一个小饭店门口,看到一个妈妈对着一不到三岁的小女孩大吼道“你再哭,再哭我就继续打”。只见小女孩越发的哭的伤心了。然后那妈妈果断的开打...这一打,小女孩直接坐地上狠狠的哭起来了。可是那妈妈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继续打着,企图用“打”的方式解决。
两三岁的娃,你希望她知道什么?你说吃饭她就吃饭?你说睡觉她就睡觉?如果真如此乖巧了,你是不是该着急你家娃是不是有毛病了?“教育”的路很长,如何教,如何育确实是个难题吧。在某种程度上,打也是一种教育,但是得看你怎么打了吧?
一朋友的小孩,都是公认的“教育的好”。这不代表这小孩很听话。记得有次和朋友带着这小娃去逛街,他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他妈妈就不给他买(因为三分钟热度,家里堆了一堆玩具了)。在玩具店软磨硬泡的,最后小男孩看妈妈没理他,最终放弃。不过出了玩具店,妈妈就开始跟小男孩解释“玩具呢,可以玩,也可以买,但是家里有很多了,都是重复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事情,去做决定...”。小男孩也就四五岁,但是很认真的听妈妈解释“为什么”。
可能更多的我们是直接冒出来“家里一堆玩具了,还买买买...”。噼里啪啦一堆后,小孩子开始哭。然后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拖着小孩子就走,也没有为什么,更没有下文了...小孩子自始至终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长大后会自定义为“爸妈不怎么爱我吧”。
马修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也苦恼他们的恶作剧,烦忧他们的捣蛋调皮。但是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味的罚,并不能解决问题。未定型的他们,需要爱与罚并容。带着他们一起唱歌,如果有不听话的,照样罚,不过这罚,会讲清楚来龙去脉,给你讲了为什么,自然,你就会慢慢的去想其中缘由。但是也会考虑他们的点滴,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想办法带他们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看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从眼神里给与爱,让他们在默默中感受着爱的流淌...在慢慢的时间流淌里,爱会融化很多,感受到爱,自然会回以爱--比如马修被辞的飞机信。
爱与罚是两个极端,罚的效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爱的效果,同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只是都各自朝着不同的极端走去。愿我们的生活里,爱意盈盈...
这是优化小仙女和你一起走过的第398天
2018.04.14 长沙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