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想要玩手机被母亲拒绝,5岁孩子便义无反顾从31楼一跃而下,留下家人悲痛欲绝。5岁的孩子是不知道危险吗?不,不是的。随便找一个孩子问,这么高掉下去怕不怕,答案肯定是怕的。
何以这个五岁男孩不怕呢?只是因为想玩手机却遭拒绝而燃起的怒火,把高处的恐惧烧的一干二净。从这一点看,五岁男孩手机中毒已然很深,把玩手机的时间不会是很短的。
(网络配图,与事件无关)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生活中到处都是低头一族,没有事都是玩手机。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小到刚会说话的娃娃,人人都手拿手机,整天乐此不疲。很多家长,包括年轻父母和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带孩子安抚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玩手机。孩子一哭闹,手机递上去,马上就安静了。有些孩子真的很小很小,有的还裹着尿布!
(网络配图,与事件无关)
可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悲剧如果不是发生在家里,而是在幼儿园,孩子因为老师不给玩手机就自杀,这到底是该算谁的责任?该追究谁的过错?希望家长们可以通过此次事件反思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
这5岁孩子的悲剧,不仅是沉迷手机的后果,更是教育的缺失、溺爱的结果。
从小,孩子出门一闹,就给买玩具;
回了家,孩子一噘嘴,就给玩手机;
孩子一挑食,就把剩菜剩饭匀给爸爸;
万一再给爷爷奶奶带一段,更是宠得像个小皇帝。
但任何家长都不可能永远都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当孩子哪天对父母的行为特别不满时,就很可能以“轻生”为代价来泄愤。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不让看电视,10岁孩子跳楼
▲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孩子跳楼
▲被父母叫去写作业,孩子跳楼
悲剧触目惊心,而面对这些过度的溺爱,父母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孩子走极端,同时有保护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呢?
不娇惯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小孩、两个小孩,因此对于小孩都非常娇惯,生怕小孩受了委屈。所以在生活中处处宠着小孩,这就让他们养成了一种任性、撒娇、不顾他人的坏脾气,稍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又哭又闹。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的过程。这时就更需要在管教的问题上,与孩子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让他们从小树立意识——学习等是自己的事情。
和孩子做朋友、少玩手机多互动
很多孩子的赌气,其实都来自于对家长的误会。其实,家长平时应该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了解他最新的心理思绪、喜好、经历,甚至喜欢的明星,以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有些家长宁愿刷朋友圈玩些无聊的手机游戏,也不愿多陪孩子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心思。其实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家长作为成熟的一方,一定要主动迈出第一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做功课、做运动。
孩子有时看似“叛逆”,更多的只是因为父母疏于陪伴。所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和孩子做朋友。
避免管教时的情绪化,重承诺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因情绪的变化而出现不一致性。比如,家长高兴了,约定玩的时间就可以玩,家长不高兴了,约定玩的时间却又不许玩了。这种很感性,很粗鲁的不一致,更容易让孩子出现反抗的情况。因此,家长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重视兑现给孩子的诺言。
家庭和睦,以身作则
这是最本质的一点。家庭内部不和睦,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怄气,甚至相互言语攻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安全感,自然也就有可能因为无可留恋而走极端。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避风港。不管在其他任何地方受到挫折,家,永远是他可以寻找慰藉的地方。因此,父母之间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管好自己的行为,再大的矛盾,也不要给孩子呈现出错觉,而是用和睦和相亲相爱,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逝去的孩子不能再回来,
但我们更要珍惜眼前。
孩子,
既不能溺爱,也不能疏远,
更不可霸道管教。
最重要的,
是父母从自身做起,
给孩子一个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