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为了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能力,也担心会错过SEO行业里的新兴技术。
书架上躺着的,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搜索引擎优化方面的书,几年下来,看过的书摞起来差不多也应该有一个我这么高了(前段时间量了下,偶的净身高为178cm)。
这点在前段时间因《中国诗词大会》大火的上海高中女生姜闻页面前自己不算什么,可在一个以前不咋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能到这个程度也应该是难能可贵了。
有时候,长时间的看专业方面的书,也难免会有点烦。也想着看点轻松的,一来可以调剂调剂心情,二来也扩展下知识面。
怀着这样的心态,在每个月的买书计划中,也就顺带着挑了几本诸如《猎杀红十月号》、《平凡的世界》、《胡雪岩》和《曾国藩家书》之类的。
而且大多是全套的精装本,那个厚度,那个页数,直接不带开封儿的就放到书架上了。
买来不看,摆在书架上装装13也多少能提升点逼格,这也就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罢了。
年假回家,想着在高铁上闲着也是闲着,也不看专业书了,也给自己脑子放个“年假”,随便翻翻点“闲书”。
在闲书中翻来翻去把《曾国藩家书》装进了背包.......
早就听说有这么句话: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想着曾老爷子必有过人之处,翻了过半,确实有点意思儿。
曾国藩啊,曾国藩,原来你是这样的曾国藩!
1、笨蛋一个,跟“聪明”没半毛钱关系
中国古代之最后一人,中国近代之第一人,能够位极人臣,后世还会有“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这样评价的人,可以算的上是为超凡脱俗的圣贤豪雄。
小时候的曾国藩,用愚钝都不能形容了。可见咱们的曾老爷子能笨到什么地步。就连曾老爷子自己都说“余性鲁钝”。
看到这里,我却找到了点心理小安慰。
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从小到现在都不觉得自己属于“脑瓜好使”那拨儿的,自己就是“榆木疙瘩”那堆儿的。
看到这么牛掰的人,竟然也跟自己一样都属于“榆木疙瘩”那堆儿的主儿,心里能不有点小开心嘛。
在那个不知道“闹钟”是啥玩意儿的年代。曾老爷子却给自己做了个闹钟放在床头,到点就起床,开始读书。
插播一下:曾国藩是怎么做闹钟的?(自己都会做闹钟,这还算愚钝?)
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
回头看看,曾老爷子用成就来打脸那些所谓的能人将才,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勤能补拙了。
我想,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送给曾老爷子应该不为过吧?
2、老爷们儿一个,天天嚷“头疼”
现在的人,为车头疼,为房头疼,为工作头疼,一句话就是为钱头疼......
同样是头疼,咱们头疼的是那么的庸俗,那么的俗不可耐,那么铜臭熏天。
曾老爷子,头疼的那叫一个清新脱俗,那叫一个清新隽永,怎么着呢?
老爷子不能想事 ,什么事只要一细想,一准头疼;
老爷子还不能老坐着,坐不了一会,准嚷嚷着头疼。
看来,坐办公室的白领老嚷“头疼”,是从咱曾老爷子这传下来的。
3、借钱,交房租
不要想着,只有现在的你才会为“房租”发愁;
不要觉着,找人借钱交房租,就显得没面子、丢人;
不要想着,毕业了,还靠啃老啃朋友,就是失败者。
曾老爷子,刚从老家湖南到北京的时候。
每天考虑的也是:
吃馒头还是吃芋头?
吃碗板面,要大份还是要小份?加鸡蛋还是不加鸡蛋?
租个房子,正规小区不考虑,只找城中村。
有暖气,不住!只住没暖气的.....
Why?
没钱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曾国藩除了借同学朋友的钱,也会给爸妈张口用来交房租。
我想,曾国藩这么喜欢写家书,多多少少有点方便给家里张口要钱的缘故吧。
刚步入社会的你,学学曾国藩,在不能保证自己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找爸妈、找同学朋友借点钱,没什么,不丢人!
当然了,当自己条件好了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学学曾老爷子,有点钱后,会主动帮助家里还债,给弟弟交学费,接济姊妹亲戚.......
3、出门不忘看黄历
作为用知识武装到牙齿的文化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看到那些迷信的人,会说没文化,愚昧。
可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却也是一个出门不忘记看黄历的人。
曾国藩想着把自己老婆送回湖南老家,马车行李都收拾好了,写信通知好家人,都要准备出发的时候。
曾国藩找人算了一卦,古人叫“扶乩”。算卦老头说的大概就是不宜远行或者不适合回老家,反正就是不好吧。
算完后,就取消了送老婆回家的计划了。
我在想,这么大的学问家都信这套儿,吾等小民出门还是不要忘了看黄历......
4、外貌协会创始人
动不动就自诩自己是外貌党的小年轻,该靠靠边了。
要是按拜鼻祖的话,估计外貌协会这一脉得拜拜咱着曾老爷子了,不折不扣的外貌协会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因为一个仆人的长相不好(家书中有明确文字叙述),当然也有其他的(干活不利索等)原因,炒了仆人的鱿鱼。
5、论专注,只服曾国藩
曾老爷子在给兄弟的家书就说到,远在京城的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兄弟的,就是“专注”!
摘几句一起品品:
温经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鹜,一无所得;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同,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这和当前比较火的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互联网思维不也就推崇的是“专注”嘛。
从这点来看,曾国藩是不是也称的上“互联网教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