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毕业后到了一家合资公司做市场策划助理,但进入公司不久小王发现除了和自己一样新来的几名员工努力奋斗着,公司的多数老员工常常都是得过且过,策划的内容毫无创意。
不久之后,小王一连几次发现自己的方案经常被无理由地否决,或者是遭受老员工的“剽窃”。他明显感到工作氛围变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少了,请教问题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能得到真诚的帮助。小王觉得不知所措,迷惑不解。
新人干活、老人邀功的事情是不是必须接受的职场潜规则?对于新人来说,是该牺牲短期利益来融入圈子,还是锋芒毕露地展现实力呢?
分析企业文化类型决定同事关系
新老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职场人际关系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既有业务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人情上的尊重与指导关系,如何与老同事之间保持和谐的沟通对职场新人的职业起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刘克崴看来,特定的企业文化类型决定了同事关系氛围,职场新人要寻求与老员工的相处之道,就要从所在企业的文化氛围着手。
对于绩效导向型的企业而言,企业目标趋向于突破创新,管理者和员工会更注重结果的意义而不太重视过程的意义,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处理彼此关系时“重事轻人”,即较多关注个人业绩而不太注重人际关系。
而过程导向型企业则更多地趋向于“保守、守成”,员工在绩效方面的意识较弱,同事之间的竞争强度比绩效导向型要小,彼此之间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相处。
另外,还要看企业文化是趋向于“个人导向”还是“团队导向”。个人导向型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竞争意味更浓,对新人来讲可能造成小王这样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团队导向性的企业则更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讲求共存意识,员工关系会较为轻松。小王感到自己的创意老被剽窃,表明企业的文化氛围竞争意味和个人意味较强。
诊治摆正“心理地位”
要处理好新老同事之间的关系,职场新人必须摆正“心理地位”,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对自己的定位问题。
对于职场老员工来讲,经验和阅历使他们往往带有一种“专家心态”,在新人面前他们是具有心理优势的。而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则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心态”,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对外部环境的期待过于理想。这两种心态在一种趋向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碰撞的结果便是新员工在处理与老同事关系时心理的落差和不平衡。
尽管小王想在公司大干一番,并知道以大局为重处理同事关系,但是对公司的文化氛围和整体运作模式缺乏全面考量,由此造成心理地位的定位偏差。同时,小王的所谓“被老员工剽窃”的感觉也许并不是事实,而只是小王由于心理偏差导致的偏见,小王应该以平常心态客观全面地审视其心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另有原因。
专家:广州克崴管理工作室刘克崴
建议从“三情”入手
刘克崴还表示,对于处理新老同事关系,一般可以从“三情”下手。
一是“事情”,即工作上的事。由于小王所在公司的氛围较趋向于绩效导向和个人导向型,作为新人小王最好不要太锋芒毕露,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实力。一方面要在老同事面前保持谦虚,尽量多向老同事请教,也主动找上司多沟通;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让老同事对你有所肯定。新老同事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而且入职初期合作应该大于竞争。
二是“人情”,即在工作之外,如果有合适的时机,要做好和老同事之间的非正式沟通,比如请老同事喝下午茶什么的。尤其是在有明显的等级氛围的企业,新员工要保持对老员工的尊重,口头和行动上都要有所体现。
三是“心情”,即前面所讲的个人心态问题。有好的心态,即使同事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也能坦然面对,将其当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