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腾讯在中国互联网有多牛,在PC端完美的守住IM王国后,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成功击退所有对手,让微信上位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有想象空间的产品,应该称之为平台有亮点也是尴尬。移动互联网的洗牌效应之下,我们做合肥seo优化管不了那么多,冲出去再说。不过,这必定是一场惨烈的厮杀。
资料图
在阻击之前,先看看微信的风头:虽然已经到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季节,移动社交战场上遍布眼球的却仍然是一片春色盎然,颇有“马蹄踏遍春郊绿”的风范。
不过,商场比战场更为冷漠,而在如今,微信一家独大,它的狙击者们也很难称得上是“同盟”关系,觊觎微信市场地位并图谋取而代之的同时,狙击者阵营相互之间亦不忘小心翼翼的保持距离,毕竟,这是一个同质化空前严重的市场,瓜葛过多,难免泯然众人矣。
这次,主角是微信狙击者阵营中的一名新成员:阿里巴巴推出的首款“纯粹”社交产品。
何为纯粹时而亮点;不过,所谓“纯粹”,并不意味着“去阿里巴巴化”。来往的产品负责人邹孟睿是阿里巴巴从腾讯挖来的干将,他认为“去阿里巴巴化”是不太现实的,“往来目前已经有了一百万用户,都是我们阿里巴巴的同事、同学,通过生活当中对自己的朋友、熟人的邀请,把他们给拉进来的”。
除了暂时不会主动将淘宝和支付宝的用户向来往中导入之外,来往并不刻意避讳阿里巴巴的资源优势,相反,阿里巴巴一直都高调的肯定来往在集团内的产品权重很高
除了直接向CEO陆兆禧汇报——后者现在已是整天挂在来往上与技术团队一起互动和交流——之外,三天一千万人民币的用户礼包、淘宝及天猫等网站的首页通栏广告位等,都是集团在资源上对来往项目的倾斜和支持。
目前微信在5.0版本,“插件”被张小龙悄然抹去,继续保持着微信的瘦身运动。所以,来往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如果“纯粹”意指专注与极致,那么微信似乎要比来往更加“纯粹”,前者不断在做减法,而后者却寄希望于做加法来充当全能选手。
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是,我与潘越飞试着想用一句话来描述“扎堆”与“群聊”的区别,或者它们在应用场景上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难准确的将这个定义下出来,来往似乎欠缺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用户指导手册。
与微信一战的机会 “长尾理论”不适用于社交平台,因为大多数用户无法管理多套人际关系体系,一站式满足社交需求即是最为上乘的体验。
所以,老二没有太大的价值,与微信一战的时机,不在当下,或在未来。
我们合肥企业建站在微信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客观,承认微信并非完美的产品。阿里巴巴的用户容量并不逊色于腾讯,但是它缺乏用户关系的支撑。
这是微信前期能够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栏双向导入关系的独占优势。但是,阿里巴巴比腾讯更强的,是它独占的用户消费数据,这使来往在解析用户成分、匹配用户兴趣上存在更为敏捷的引擎能力。
消费是比言论更能反映受观察对象潜在需求的证据,因为言论可以被情绪左右和扭曲,消费却是欲望的忠实表现。在尚未形成足够庞大的用户规模时,新加入用户注定会面临一个空洞的社交环境——不如微信里的好友数量多、仅存好友的活跃度也疲软低迷等等。
此时,比自然生长更重要的,是运营和引导,帮助用户发现“轻熟人”——那些并不在用户的社交好友列表内、却与目标用户有着相近消费品味的陌生人。
简单做个桥接,就能让全新的社交关心从来往里产生。这种基于弱关系而形成的社交圈子,豆瓣、蘑菇街、百度贴吧都有过成功案例,背靠阿里巴巴的用户资源数据库,来往可以制造好友,从而掠夺微信的非忠实用户。
当然,这里面需要相当深刻的数据理解能力,一个常在Belle购买亮色高跟女鞋的用户,一定会喜欢名为“小三无罪”的扎堆?并与里面的参与者达成深厚的友谊?这种逻辑的建立,是对来往的考验,亦是来往有别于微信的独占优势。
据我所知,来往正式发布后的第一轮推广期,其项目团队及协同部门都没有背负KPI,陆兆禧有些“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在里面,这是好事。所以在一开始没有急于选择导入淘宝用户,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在淘宝的登录窗口旁边增加一个默认勾选激活来往帐号,相信用户的增长趋势会比易信当初推出时更猛。
一名主动用户的价值要优于一百名被动用户,一位淘宝卖家对我说,她已经在密切关注来往的发展趋势,如果势头不错,她会创建一个店铺主题的扎堆,并将二维码放在所有商品的介绍栏中,店铺访客只要加入她的扎堆,就可以享受购物折扣,而她则将扎堆当做一个BBS来运作,维护回头客的热度。
当然,细心的粉丝儿已经发现全篇文章多次提起新浪微博,是的,目前来看,有点“关系”的新浪微博是看起来比较像,也是比较有实力阻击微信的玩家。
互联网嘛,本质是靠服务抢夺用户的时间,用户时间就那么多,微博抢了社交网络的时间,微信抢了微博的时间,xx再抢微信的时间,长江后浪推前浪,无穷无尽。这就是江湖。
微信公众号 kehuseo
识别二维码关注